两日后,孟玄钰带领蜀军主力回到了葭萌关,城关外已经没有了宋军的方阵和营盘,看样子,宋军是全线撤退了。
不知道宋军接下来,什么时候再来进攻,但是眼下,倒是安全了。
孟玄钰派出了斥候,打探到宋军退回了三泉山,在那里安营扎寨,大致估算,这支从北面伐蜀的宋军主力,只剩下一万多兵马,伤员四五千,几乎折损过半。
除非有援军过来,否则,光靠这一万多人马,无法再南下用兵了。
毕竟葭萌关易守难攻,背后还有更险峻的剑门关。
如果宋军不推行绕走计划,依靠强攻,那实在太难了。
尤其是剑门关,号称天险,靠兵马硬攻冲杀,几乎不大可能。
历史上每一次灭蜀行动,都是出其不意,用奇兵绕过雄关,直接插入蜀都,从没有正面攻破剑门关的。
比如《益州记》有记载:姜维抗钟会故垒,其山峭壁千丈,下临绝涧。”姜维率领蜀军五万兵马,让钟会的十五万兵马寸步难行。
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剑门关确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完全可以和函谷关、虎牢关等相提并论。
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
剑门关在北面山势峥嵘,高不可攀,让人进攻一方感到绝望。而南面则是山势平缓,易于攀登,对于守卫的一方来说,居高临下可以泰然应对,难怪乎剑门关在冷兵器时代,是从来没有被从正面攻破过的。
不过,在钟会和姜维相持在剑阁一带的时候,邓艾却创造了古代战争历史上的奇迹。对于邓艾来说,提出了偷渡阴平的建议。后来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了,成功地绕到了剑门关的背后,直扑成都。
在这种情况下,姜维不得不放弃剑门关,全军回撤,钟会在这个时候,才终于通过已经被弃守的剑门关。
其实,此次的王全斌,何尝不是在效仿三国时期邓艾的策略?
如果不是苏宸早在历史书上看到过这一段历史,深刻知晓王全斌的战略企图,提前带兵在古渡口对岸伏击,恐怕王全斌要创造出第二次的灭蜀奇迹了。
这次出其不意的用兵破产之后,王全斌也只能下令撤退,不止是兵力不足,而是他的战略失败,不可能真的会用兵强攻葭萌关和剑门关了,需要从长计议,再找突破口。
当年钟会十五万魏军兵马,都无法突破剑门关半步,更何况两三万人?
蜀军将领和谋士,聚集在了葭萌关的节帅堂,此时听苏宸仔细讲出了这次宋军和蜀军的交锋和战略的对抗,算是一次作战后的总结和复盘,让他们知晓,当初自己和二皇子,为何执意出兵古渡口的事。
一直以来,这些将领都是似懂非懂,甚至中途还有些疑惑和反对,直到彻底打退宋军,这才怀疑之心降去,推崇起这位白面书生谋士来。
“原来是这样啊!”
“这下算是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