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能想到此计,但实在不知该如何向主公陈说。
又或者说,此计一旦说出,自己就要做好为千夫所指的准备。
主公迫于压力,也未必会同意。
如果有可能,他情愿自己前去,用自己的这条命换回吴国太。
然而,现在已别无他法。
若能救得江东,便让我鲁子敬做那背信弃义之人,承受那千古骂名吧!
鲁肃沉闷思索,心中决绝!
可就在他无比纠结之时。
喋喋不休相问的诸葛瑾竟又问出一个答案。
“刘皇叔,二弟,瑾如今深陷困局,如临深渊,实乃焦头烂额、无计可施。今恳请二弟念及往日情分,施展奇谋妙策,助为兄摆脱此困境,万望弟不吝赐教,以解为兄燃眉之急。”
说着,诸葛瑾泪流满面竟欲上前,朝刘备和诸葛亮行跪拜礼。
刘备心觉不妥,起身相扶,诸葛亮惊慌将兄长扶起:“兄长万万不可啊!”
“二弟,兄今困厄至此,实已智穷力竭,无计可施。还望二弟念及手足之情,施以援手。”
说到此,诸葛瑾已泣不成声。
诸葛亮长叹了一口气:“兄长啊,容亮直言,国太或已不在人世也!”
“哦?此话怎讲?”
诸葛瑾一怔,鲁肃也抬起头。
因为这是他们从不敢说出半句,却心心念念之事。
诸葛亮继续道:“江东素多勇烈,孙文台、孙伯符皆义薄云天之士。国太亦义烈贞洁之贤妇也。今不幸陷于曹营,为曹操所拘质。以国太之明睿,岂不知此举于江东之扰害甚大?其素怀深明大义之心,恐将决然赴死,冀解江东之危局也。”
鲁肃和诸葛瑾互相望了望,皆收起哭容和悲戚。
“然,江东派往江北斥候多矣,多方打探,从未听说此事。”
在鲁肃看来:许都之地,非但有曹军斥候密布,亦不乏与江东渊源颇深之官僚。
此辈并非潜伏于曹操麾下之密探。
有时江东之名流,佯装投向北地,名曰询问江北局势,实则暗探许都情报。
这都是再正常不过之事。
国太的消息是重中之重。
但凡得知国太死讯,必会第一时间传到江东。
然而,在诸葛亮看来,这些都理所应当。
“今曹操欲联江东,遂将我们一一击破。国太纵亡,必秘不发丧,以此暂安江东之心,否则,江东欲以江夏换归国太,为何未见许都有半点消息?”
此言一出,鲁肃和诸葛瑾再次陷入思索。
鲁肃沉思着摇摇头:“非也,据斥候所禀,上月曾见国太于许都小西湖盘桓。”
诸葛亮问道:“可见国太本人?”
“国太毕竟是女眷,自不会轻易抛头露面,沿街行坐于帐幔金缕马车之中,倒是不得见本人。然于小西湖,遥望可见其漫步于湖畔。”
诸葛亮思索着点点头:“如此,不得近见本人?”
“孔明的意思……”
“可否有一种可能!斥候所见之人,并非为真的吴国太?”
“这……”
鲁肃和诸葛瑾又对视一眼,忽然觉得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诸葛亮继续思索道:“不得近见,只能遥望,自是难以分辨真假。谁知此人不是他人伪扮,乃故意让你们认为,吴国太还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