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的精神生活明显丰富起来。
但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娱乐,它还应该引导人们向上向善。
周国宏想到了一个更深远的计划:
“咱们要把传统美德和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村里的文化特色。”
立即组织村里有文化的老人和年轻人,共同商讨村规民约。
经过充分讨论,一份既传承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村规民约诞生了。
它包括邻里互助、勤劳节俭、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内容,成为村民行为的准则。
为了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村里设立了“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表彰那些遵守村规民约、表现突出的村民。
第一次评选就产生了5名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在村里传为美谈,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文化建设带来的不仅是精神生活的丰富,还有村民素质的提升和村庄风气的改善。
但周国宏知道: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咱们要把文化建设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它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为此,村里开始在日常事务中注入文化元素:
村里的广播站每天播放文化节目。
村里的墙壁上绘制了文化墙画,宣传传统美德和新风尚。
村里的公共场所设置了阅读角,提供书籍和报刊。
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让文化如空气般无处不在。
就在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村里又来了一个好消息:县里要在全县推广“美丽乡村”建设!
但周国宏知道:“美丽乡村”不只是表面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美。
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商量“美丽乡村”建设的事。
有人说要美化村容村貌,整治环境卫生。
有人说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便利度。
还有人建议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家的想法都很好。我看可以综合起来,做一个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
立即着手准备方案。很快,一个“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计划”就出炉了:
第一年,重点解决环境卫生问题,整治村容村貌。
第二年,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
第三年,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个方案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支持。
但问题又来了: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哪里来?
“这样吧,”
周国宏提议,“咱们可以申请县里的美丽乡村专项资金。同时,也可以通过村集体产业的收益,支持这个项目。”
很快,美丽乡村建设就启动了。
第一阶段主要是环境整治,包括清理垃圾、疏通沟渠、绿化村庄等。
村民们积极参与,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村里的环境整治一新。
第二阶段是基础设施提升,包括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公厕改造等。
这些工程投入较大,但在县里的支持下,村里自筹的部分不多,大多数村民都能接受。
第三阶段是绿色产业发展,包括扩大无公害农业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广清洁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