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8章 剪不断的亲情(1/2)

周国宏让人在每块界石上都刻上了标记,还拍了照片,记录在村委会的档案里。

这样,即使将来界石再被水冲走,也有据可查。

“还有一件事,”

周国宏接着说,“咱们村的水田多年来都有边界纠纷,一到雨季就容易起争执。我建议修一条沟,既能防止雨水冲毁田埂,又能明确各家地界。村里出些砖石,大家出工出力,一起把事情办了,行不?”

李老四和谢老二对视一眼,都点了头。他们虽然平时不对付,但对于能保护自家地界的提议,都是支持的。

就这样,在周国宏的组织下,村民们一起动手,沿着田地的界限修筑了一条排水沟。

这条沟不算大,但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是排水防冲刷,二是明确地界。

水田争议的解决,看似简单,却体现了周国宏的智慧:他没有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回归到事实本身,用客观记录和集体智慧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停留在解决当前的纠纷,而是着眼于长远,通过修建排水沟,从根本上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这种“治本”而非仅仅“治标”的思路,在当时的农村还很少见。

大多数干部面对类似的纠纷,往往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暂时的解决方案,而不去考虑如何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的源头。

修排水沟的做法很快在村里产生了示范效应。

其他几个经常有边界纠纷的地块,村民们也主动要求修筑类似的排水沟。

一时间,全村竟然掀起了一股修沟热潮。

周国宏顺势而为,将这项工作纳入村里的农田基本建设计划中。

他还进一步提出,不仅要修沟明界,还要整理田块,把原来不规则的小块田地,尽可能整合成规则的大块,既方便耕种,又减少界限纠纷。

这一提议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支持。

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村里的农田面貌焕然一新:沟渠纵横有序,田块规整划一,不仅解决了边界纠纷,还提高了耕种效率和防洪能力。

县里看到这一成果,专门来人考察,随后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县。

周国宏也因此受到了表彰,被评为“农田建设先进个人”。

八月的一个清晨,周国宏刚走进村委会,就看见一个陌生的老人坐在门外的石凳上。

老人约莫七十岁上下,穿着朴素但整洁的蓝布衣裳,背有些驼,手里拄着一根光滑的拐杖,神情疲惫却又倔强。

“大爷,您找谁啊?”

周国宏礼貌地问道。

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希望:“你是周国宏吧?我看你像。我找马家兴。”

周国宏一愣:“马家兴?村里是有个姓马的,叫马得福,不过没听说有马家兴啊。”

“那就对了,马得福就是马家兴。”老人叹了口气,“我是他爹,马长生。”

周国宏惊讶不已。

马得福在村里已经住了二十多年,早已融入村子,成了当地人。

他为人老实,勤劳肯干,平时也不怎么提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大家都以为他是个无亲无故的孤老头。

“大爷,您别着急,我这就去叫马大叔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趣阁 . www.biqugse.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趣阁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