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按照他的计策,将中军挡在山海关一线,也只能是勉强招架。
后续想要翻盘,还要靠南方援军。
可就目前看来,短时间内能到的援军,就只有周王的十万人。
毕竟史可法的部队要在山东道驻防。
而凭借这十万人,加上北直隶剩余的七万大军,黄得功真没信心跟建奴的二十万大军打。
最少这个数字翻倍,才能有一丝胜率。
双方单体素质差距太大,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弥补的。
“若是建奴余部联合蒙古诸番自张家口入,朝廷该如何应对呢”
朱由检看着三人,沉声问道。
“这……”王家彦和倪元璐一时语塞。
黄得功只能硬着头皮解释,“禀陛下,建奴余部四旗,最少十万大军,另有蒙古八旗三万,汉军八旗两万,土默特部外加诸番也能凑出三万轻骑,这便是十八万人。”
“而除却支援山海关一线的大军外,宣府王师只剩两万六千众。”
“臣……臣以为……守不住……”
最后一句话黄得功的声音几乎低到听不见。
朱由检却没什么反应,“嗯,十八万大军南下,以两万多人守城,确实守不住。”
“宣府春耕之事还需多久”
“尚需九日。”黄得功赶忙回答。
“九日……”朱由检盘算着。
宣府的动作确实挺快,还要九天就能完成春耕,而其余的地方最快也要十天左右。
像京师这种人口众多,需要开垦的土地更多,最少也要十五天才能结束。
也就是说自己最少也要顶住十五天,才能安心的回京师守城。
李若琏那边第一批银子要在一个月后才能送来。
也就是说,按照自己的设想,在不影响春耕的情况下,守住北直隶,需要将满清大军挡在关外十五天,然后守城十五天才行。
周王援军还剩七天,以他们打个李岩四万人都能大败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三千营从漠南回来也要十五天。
所以……自己要凭借手里的七万多人,野战挡住满清二十多万大军整整十五天。
其他的都还好说,毕竟满清真正有战力的,也只有八旗兵而已。
最多六个旗,十二万人。
五军营加上玄甲骑和戚家军,凭借边关大城应该能守。
在朱由检眼中,只需要考虑如何让多尔衮不乱跑,跟着自己在边关耗十五天就行了。
这件事对于朱由检来说,简直轻松的可怕。
钓鱼而已,李自成不就是这么上钩的吗。
多尔衮想让自己南迁。
那他偏不,他偏要北上!
山海关破了,后面还有几个算是军事堡垒的小城。
“既然如此,那就罢了。”
三人一听,还以为朱由检终于不再执拗,毕竟建奴三路齐发,二十多万大军压境,没必要死守。
以当今陛下的英明神武,哪怕到了南方也能领军北伐,收复故土。
更何况没有了皇帝和朝堂这个软肋在,黄得功也能放心大胆的和建奴斗上一斗,北地不一定会沦陷。
正当三人刚松了口气时,却见朱由检从龙椅上站起身来。
“王伴伴拟旨!”
“北直隶各城各卫,从之前遣散军伍之中,挑选精壮者为民兵守城,顺天府、蓟州、天津各地驻军卫所赶赴山海关为中军,剩余部队赶赴宣府为左军。”
“左军由黄得功统领,兵部尚书王家彦及半部朝堂迁至宣府。”
“内阁首辅倪元璐及半部朝堂留守京师,操持春耕之事。”
“神机营、玄甲军、浙兵、御林军统归中军,明日辰时,于德胜门列十二龙纛,朕要御驾亲征!”
话音落下,殿中一片死寂。
王家彦本以为吃透了朱由检的风格,最多下令严守京师,跟打李自成一般,和建奴在京师城下决战。
但他万万没想到,朱由检竟然要御驾亲征!
那可是建奴啊!
那可是多尔衮老贼带着的两黄旗啊!
那可是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野战无敌啊!
自己这边哪怕加上朱由检不知从哪弄来的玄甲军和浙兵,也才堪堪四万人不到。
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不会真以为击破了百万大军,就天下无敌了吧。
但王家彦也大概猜到了朱由检为什么要御驾亲征。
说白了就是不想把好不容易守住的京师和北地拱手让人。
可越是这样,王家彦就越急躁。
北地早就因为皇太极入关和李自成掠地,成了一片白地,就算守住,十年内也不可能恢复如初。
甚至北地的百万百姓反而成了累赘。
就为了这么一块鸡肋,要是搭进去一个可能带着大明重现辉煌的皇帝,那王家彦死都不会瞑目。
当即跳了出来,面色格外郑重,“陛下决计不可!”
“圣人言:君子不立于危墙,就算陛下不舍得北地百姓,也不该御驾亲征,否则要我等臣子,朝堂诸将有何用!”
“若陛下执意亲征,那便先从老臣的尸首上跨过去!”
看着一脸决然的王家彦,朱由检似笑非笑的说道,“王卿以为李若琏那杀才去了南京,朕就治不了你了”
这时堪堪反应过来的其余二人也赶忙上前。
“陛下,王尚书忠君报国之心,天日可见,绝无孩视陛下之意,只是此行太过凶险,不若这般,臣愿代陛下掌军,北御建奴。”倪元璐伸出个台阶。
可朱由检和王家彦没有一个愿意下的。
黄得功也上前劝说。
“陛下,建奴锋芒正盛,且多马,善野战,正该守城为先。”
朱由检眉毛一挑,“要朕避他锋芒可笑!”
抬头看向倪元璐,“北地全境春耕还要十五日,若朕不御驾亲征,多尔衮怎么会安安心心的在山海关外等着!你倪元璐有那么大脸,把多尔衮留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