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章 北疆风云:大宁危局与破局(2/2)

朱权得知真相后,心中大怒。他立刻将奸细们关押起来,同时再次修书给朱元璋,详细汇报了此事,并请求朝廷增派兵力支援边境,在信中再次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诚不二,一切行动听从朝廷调遣,着重描述了北元威胁对大宁百姓生活造成的恐慌,提及物价因战争预期有所波动,粮食储备虽目前尚可,但需长远考虑应对之策。

然而,朝廷的回复远超朱权的预料。朱元璋不仅言辞犀利地敲打朱权,还迅速做出一系列强硬决策。信中明确要求朱权将大宁近期所有军事行动、人员调动计划提前报备,按照朝廷已有的军法、藩王管理条例等,由派遣的亲信大臣严格审查。

朝廷的指令从中央发出,先由通政司接收,再经内阁票拟,最后由司礼监批红后,通过驿站快马加鞭传至大宁。亲信大臣接到指令后,立刻与大宁地方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展开紧密协调。

构建烽燧预警网络的指令下达后,工部负责提供建筑材料和技术指导,兵部负责调配士兵参与修建和日后的值守,礼部则参与制定烽燧预警的信号规范和相关礼仪。在地方上,布政使司负责协调地方资源,按察使司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都指挥使司保障修建过程中的安全。

设立官学的指令同样复杂,礼部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选拔师资,工部负责建造校舍,地方三司协同挑选学生。

这位大臣到达大宁后,履职尽责,不仅查阅王府的军事部署图、人员名册,参与每一次军事会议,还定期向朝廷呈交详细的书面报告。报告中除了军事和藩王监管情况,还详细汇报大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粮食产量、物价水平等民生相关内容。此外,牢记朱元璋对吏治的重视,着重调查大宁地区有无官员贪污腐败、克扣军饷物资等情况,查出几名中低级官员克扣军饷的证据后,当即按照明朝严苛律法将这些官员下狱严惩,在大宁官场引发强烈震动,官员们行事更加谨慎,朱权推进守城筹备等事务时,各级官员的执行效率和态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按照朱元璋指令,亲信大臣着手将大宁的军事防御与地方基层组织紧密结合。他依据里甲制度,把城内及周边乡村划分为多个里甲单位,要求每个里甲负责一定区域的物资运输,将民间筹集的粮草、兵器等及时运往卫所和城防据点。同时,设立里甲情报员,负责收集所在区域的异常动向,如陌生人的出现、流言蜚语等,每日定时向卫所汇报。在一次运输任务中,某里甲因组织不力导致物资延误,大臣依据相关规定,对里甲长进行了严厉处罚,并通报各里甲,以儆效尤。

大宁局势紧张之际,又逢罕见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朝廷立刻启动既定灾荒赈济流程,从周边粮仓紧急调配粮食运往大宁。负责运输的官员若出现物资丢失、挪用等情况,将被从重治罪。在赈济过程中,大宁当地官员需如实上报受灾人数、灾情程度,若有隐瞒或虚报,同样面临严惩。

除了调配粮食,朝廷还从官仓中拨出耕牛和农具,分发给受灾百姓。地方官府组织人手,指导百姓修缮水利设施,为旱灾过后的农业生产做准备。同时,派遣农官深入乡村,传授百姓耐旱作物的种植技巧和灾后田地恢复的方法,帮助百姓在旱灾过后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此次灾荒赈济,不仅缓解了百姓的生存危机,也稳定了大宁的社会秩序,为后续的军事防御工作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心系大宁民生,特命人从南方运来耐旱的粟、黍等农作物种子,选派经验丰富的农官前往大宁,向百姓传授先进灌溉技术。农官们手把手教百姓如何使用翻车、筒车,利用大宁周边的河流、井水进行灌溉。还组织示范田,展示耐旱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优势,鼓励百姓广泛种植,确保大宁长期的粮食供应和民生稳定,进一步凸显其对民生的全方位关注。

朱元璋从宏观的北方边防体系着眼,下令在大宁周边构建烽燧预警网络。亲信大臣组织人力物力,沿着大宁的交通要道、山口等关键位置,每隔一定距离便修建一座烽燧。这些烽燧与其他北方卫所的烽燧相互呼应,形成联防体系。一旦发现北元军队动向,值守士兵立即点燃不同组合的烟火信号,传递军情,确保能及时察觉北元动向,整合资源共同御敌,不再局限于大宁一城的防御与民生。

朱元璋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示亲信大臣在大宁设立官学。大臣选定城内一处宽敞之地,召集工匠,迅速动工修建。建成后的官学,有讲学的大堂、藏书的楼阁以及学生的宿舍。通过严格的选拔流程,从大宁当地的青年中挑选出聪慧且有志向的学子。教学内容丰富多元,既有《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塑造学子们的道德观念与忠君爱国思想;也开设军事策略课程,邀请军中经验丰富的将领讲解排兵布阵、攻防要略;还传授农业技术,让学子们掌握先进的耕种、灌溉知识。这些学子学成后,一部分充实到地方治理中,成为基层官员或幕僚;另一部分投身军旅,为大宁的军事防御出谋划策,满足地方治理和军事发展的需求,同时加强了对地方的思想文化控制,确保大宁地区对朝廷的忠诚,进一步巩固明朝在北方的统治根基。

朱权看着朱元璋的回信以及这位钦差大臣的所作所为,心中虽有不满,但也只能默默忍受。他明白,在朝廷的猜忌下,自己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沈书瑶见朱权如此苦恼,安慰道:“王爷,既然朝廷指望不上,我们就靠自己。大宁百姓对王爷忠心耿耿,我们可以发动百姓,共同守卫大宁。大宁百姓长期生活在边境,对北元的威胁有切身体会,愿意为保卫家园出力。”

朱权听了沈书瑶的话,心中一动。他再次与长史司官员商议后,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立刻下令,在大宁城内招募民兵,进行训练。同时,他还发动城中的富商,筹集物资,为守城做准备。大宁的畜牧业发达,马匹、皮革等物资可以为军队提供装备。

在物资筹备方面,朱权首先清查了官方的战略储备物资,发现粮食储备尚可支撑一段时间,但兵器和铠甲有所短缺。他将民间捐赠物资与官方储备相结合,优先补充兵器和铠甲。对于大宁丰富的畜牧业资源,朱权专门安排了经验丰富的马夫训练马匹,让它们适应战争环境。同时,组织工匠将皮革加工制作成盾牌、皮甲,大大提升了军队的装备水平。

在城防修缮上,朱权召集城中的工匠,制定了详细的修缮方案。他们先对城墙进行全面检查,标记出破损严重的区域。由于大宁冬季寒冷,砖石容易冻裂,他们决定在修缮时使用特殊的灰浆,增强砖石之间的黏合度。然而,修缮过程中面临着材料运输困难的问题,道路因冬季积雪变得泥泞难行。朱权组织百姓清理道路,并调用王府的马车运送材料,确保修缮工作顺利进行。

然而,就在朱权以为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又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由于招募民兵和筹集物资,大宁的财政出现了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财政问题,守城计划将难以维持。

朱权和沈书瑶为此绞尽脑汁。他们尝试削减王府的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但仍然杯水车薪。

这时,一位幕僚提出了一个建议:“王爷,大宁境内有一座矿山,之前由于开采难度大,一直被闲置。如今我们可以组织人手,对矿山进行开采,或许可以解决财政问题。矿山中主要是铁矿,对于制造兵器有重要作用。”

朱权听后,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但他也担心,私自开采矿山可能会引起朝廷的不满。他将自己的担忧告诉了沈书瑶。

沈书瑶思考片刻后说:“王爷,我们可以向朝廷上书,详细说明开采矿山是为了守卫边境,并且制定一套完整的开采计划。在计划中,明确规划开采规模,预计初期投入多少人力,分几个阶段进行开采,随着产量增加逐步调整人力;对于人员管理,制定严格的矿工招募标准,只招收本地知根知底的百姓,设立监工制度确保开采安全与效率;运输路线方面,规划从矿山到城内的最佳路线,安排专门的护卫队伍押送矿产;税收缴纳上,承诺按照朝廷规定的税率,定期如实缴纳矿产税。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我们的财政问题,又能让朝廷看到我们的诚意。大宁地处偏远,运输不便,这些都要考虑周全。”

@笔趣阁 . www.biqugse.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趣阁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