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8章 大宁重建:困局与破局(2/2)

朱权赶到军营,只见士兵们神色紧张,原来是在检查兵器时发现部分兵器存在质量问题。朱权大发雷霆,当场质问负责采购兵器的军官:“兵器关系着士兵的性命、大宁的安危,你们怎么能这么敷衍!”但他深知兵器采购流程严格,任何变动都需朝廷批准,于是强压怒火,按照朝廷要求的规格,详细记录下兵器问题,包括兵器种类、损坏程度、疑似问题源头等,拟好奏章,如实向朝廷汇报,并请求朝廷派遣专员协助调查,同时重新审查兵器采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每一件兵器都锋利耐用。

这次朝廷的回应更是迟缓,足足等了半年,批复才姗姗来迟。不仅要求朱权对所有兵器进行重新审查,还削减了他下一年度的军备预算,理由是他监管不力。朱权虽满心无奈,但也只能遵从。此后,朱权每天都会到军营,和士兵们一起训练。他亲自示范格斗技巧,大声喊道:“大宁刚经历了磨难,我们更要时刻警惕,保卫家园!”

他结合多年戍边经验,制定了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将士兵按兵种和作战能力分为不同小队,开展针对性训练。比如,对于骑兵,着重训练他们在复杂地形下的奔袭和突击能力,设置模拟山地、雪地的训练场景,要求骑兵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冲锋、包抄等战术动作;对于步兵,则强化他们的协同作战能力,通过盾牌手、长枪兵和刀斧手的配合演练,提升整体战斗力。同时,朱权还注重军队的纪律性培养,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训练刻苦、表现优异的士兵给予奖励,对违反纪律、训练懈怠的士兵进行严厉惩处。在军队编制上,他也有自己的思考,根据大宁的防御需求,合理调整各兵种的比例,增强军队应对不同战况的灵活性。

每次训练计划调整,朱权都会召集幕僚商议,而幕僚们在讨论时,因有朝廷眼线在场,都格外谨慎。那些带有朝廷眼线属性的幕僚,虽会发表意见,但更多是在试探朱权的真实想法,同时将讨论情况暗自记录,准备密报朝廷。而本地追随朱权的文人幕僚,在发言时也会反复斟酌,既要考虑朱权的战略意图,又要避免触碰到朝廷的敏感点。在这种艰难处境下,幕僚们只能隐晦地提出一些兼顾军事需求与朝廷管控的建议,例如在训练内容上,强调遵循朝廷既定的军事训练大纲,只是在具体训练方式上进行微调,以增强训练效果。

与此同时,大宁的经济复苏迫在眉睫。朱权深知藩王在商业事务上权限有限,于是他先向朝廷呈递了关于促进大宁商业复苏的奏章,详细阐述大宁当前的经济困境以及吸引商贾的必要性,言辞间处处强调是为贯彻朝廷对地方民生的关怀。在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得到朝廷极为有限的许可与相关严格指示后,他才接见各地的商贾。见面时,朱权言辞恳切却又谨慎地传达朝廷对于商业活动的支持态度:“诸位,朝廷心系大宁重建与民生,特恩准商业活动。但务必遵循朝廷律法,在大宁安心做生意,朝廷自会保障你们的人身安全和合法商业利益。”当发现有不法之徒妄图哄抬物价、垄断市场时,朱权立即将情况上报官府,并协助官府依照朝廷商业法规进行处理,确保市场秩序稳定。事后,他再次向朝廷详细汇报处理结果,事事皆在朝廷的监管与指令下进行。

周边藩王听闻大宁重建,反应各异。邻近的燕王朱棣,主动送来重建物资,并派来能工巧匠协助,还提出合作开发边境贸易的意向。朱权心中十分纠结,一方面感激燕王的援助与合作提议,这对大宁的经济复苏和长远发展无疑是巨大助力;另一方面,他又担忧过度合作会引发朝廷猜疑,影响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大宁的自主性。他与沈书瑶彻夜长谈,沈书瑶温柔而坚定地说:“王爷,大宁如今百废待兴,这是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行事光明磊落,做好权衡,想必朝廷也会理解。”朱权听后,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先与燕王展开初步洽谈,将洽谈内容详细记录,按照朝廷规定的机密文件记录格式和要求,把每一个讨论细节、双方表态都如实记载。同时加急上奏朝廷,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规划,反复强调一切以朝廷利益和地方稳定为出发点,等待朝廷的进一步指示。

朝廷收到奏章后,长时间没有回应,朱权在忐忑中度过了数月。终于,朝廷下旨,允许他与燕王进行有限度的合作,同时派遣了专门的监察御史常驻大宁,监督合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朱权不会借机扩充势力。合作过程中,每一项决策、每一笔资金流动都需监察御史审核签字,朱权行事如履薄冰。

在重建过程中,朱权的心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单纯关注军事防御的将领,逐渐转变为全面考量民生、经济、文化的统治者。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他再次召集幕僚商议。幕僚们围绕降低商税的利弊展开激烈讨论,有人担忧财政收入减少会影响王府开销和军备,有人则认为这是吸引商贾、繁荣经济的良机。朱权认真听取每一种意见,将这些观点和自己的思考整理成详细的奏章,呈递给朝廷。这时,沈书瑶给他讲起在民间走访时听到的百姓心声:“百姓们渴望生活早日恢复,集市繁荣。若能在前期给予商贾优惠,带动商业发展,或许能形成良性循环,长远来看,对大宁有益。”朱权将沈书瑶的建议也融入奏章中,着重表明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朝廷的仁政,促进地方繁荣。最终朝廷根据实际情况,批准了在一定期限内适度降低商税的方案,以促进商业复苏,但同时要求朱权定期汇报商业发展情况和税收变化,每月需提交详细的商业动态奏折。

沈书瑶在救助百姓的过程中,医术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她深知民间组织活动受到官府严格监管,于是在组织救助活动时,先向官府报备,说明活动目的、参与人员范围以及物资来源等信息,得到官府许可后才行动。她组织的特殊义诊,邀请疫病康复者分享经历,让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走出阴霾,每次义诊结束后,都会将详细情况,包括参与人数、治愈病例、后续康复计划等记录下来,上报官府留存备案。

在联络商人收集情报一事上,沈书瑶也格外谨慎。她通过官府牵线搭桥,在官方监督下与熟悉北元情况的商人会面交流。这些商人带来的信息十分琐碎且真假难辨,有的提到北元商队交易时的物资种类和数量变化,有的说起在边境看到的一些人员调动,但都无法直接表明北元内部的权力争斗情况。沈书瑶和朱权没有轻易下判断,而是找来王府中熟悉北元事务的谋士,与这些商人反复核实信息。他们还查阅了朝廷多年来积累的关于北元的情报资料,分析北元过往军事行动和权力更迭的规律。经过多日的研究和推断,他们才初步得出此次北元骑兵行动可能与内部权力争斗有关、为首将领或有掠夺扩充实力动机的结论,但在呈递给朝廷的报告中,明确说明这是基于有限信息的推测,可信度有待进一步验证。

在王府内部,沈书瑶与正妃张氏的矛盾逐渐浮现。正妃张氏一直对沈书瑶得宠且在大宁重建中崭露头角心怀嫉妒。她暗中指使一些下人在沈书瑶组织的救助活动和文化传承事务中制造麻烦,故意拖延物资发放,散布不利于沈书瑶的谣言。沈书瑶察觉到这些小动作后,没有直接与张氏正面冲突。她深知王府内部等级森严,处理妻妾矛盾需遵循宗法礼教和家族规矩。于是,她私下将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好,先呈交给王府中的长辈,如朱权的嫡母或者家族中的耆老,由长辈出面主持公道。在长辈的干预下,张氏的行为被揭露,朱权虽心中不满,但在长辈面前,只是委婉地表达了对张氏的失望,并告诫她不可再犯。经此一役,沈书瑶在王府中的地位在长辈的支持下更加稳固,也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大宁重建过程中,不同阶层的百姓有着各自的经历和挑战。普通农民们在恢复农业生产时困难重重,种子短缺,土地因雪灾板结难以耕种。朱权得知后,立即下令官府发放种子,并组织士兵帮助农民翻耕土地。他将农业生产恢复情况、农民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等,定期上奏朝廷,每次奏章都详细到每个村落的耕种进度和面临的具体问题。手工业者们积极恢复生产,木工们日夜赶工制作建筑工具和家具,陶工们烧制砖瓦和生活用品。商人李福原本在大宁经营药材生意,疫病和雪灾让他的生意遭受重创。但随着大宁的重建和市场的复苏,他敏锐地察觉到商机,重新联络各地药商,不仅满足了大宁百姓的用药需求,还通过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为大宁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朱权对李福等商人的商业活动进行监管,确保其合法合规,并将大宁商业复苏的情况汇报朝廷,商业往来的每一笔重要交易都记录在案,以备朝廷随时查验。

文化传承也是朱权心中的大事。他本想在大宁举办一场盛大的文化盛会,邀请各地的文人墨客、民间艺人齐聚大宁,展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传统技艺等。但考虑到朝廷对藩王的管控以及可能引发的猜忌,他先向朝廷呈上详细的文化盛会策划方案,包括活动目的、参与人员范围、安保措施、预计花费等内容,表明举办此次活动是为了凝聚大宁民心、传承文化,绝无任何不轨之心,且处处体现对朝廷文化政策的遵循。然而,朝廷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当前大宁重建任务艰巨,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民生和军事防御上,暂时驳回了举办大规模文化盛会的请求。朱权虽感遗憾,但也表示理解,转而在王府内组织一些小型的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本地的文人雅士参与,并将活动情况简单记录,定期上报朝廷,表明自己对朝廷旨意的遵从。每次小型活动的内容、参与人员都如实汇报,不敢有丝毫隐瞒。

此外,随着大宁的逐渐恢复,朝廷对藩王的管控也日益严格。朱权察觉到朝廷对自己的猜忌,行事愈发谨慎。他主动削减了自己的护卫兵力,并定期向朝廷进贡特产,以表忠心。同时,他还将自己的一些军事训练、经济发展计划提前上报朝廷审批,获得许可后才实施。军事训练计划中,详细到每日的训练科目、士兵的考核标准;经济发展计划则涵盖每一项产业的扶持政策、预期收益等,都一一向朝廷报备。

@笔趣阁 . www.biqugse.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趣阁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