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茶。”
“放下。”
“是。”
衙门里有类似“生活秘书”的岗位,别看就是端茶递水打扫卫生,却也是个“机密”人物。而且还是有编制的,属于“流外官”,尽管也就是个流外八等,可因为能够亲近府内官吏,这种人物随便听个消息,家里赚个千儿八老子这行当的价钱老子说了算……找死也没有这么冲动的。
朝廷除了要从行会了解市场行情之外,也鼓励行会加强技术,至于能不能在进奏院成立法,那都是看运气如何。
大部分行当普遍都搞了一些行业技术标准出来,似造船业还推动了地方法律法规,比如说“八年造”不得出现在“海外域外”的造船厂。朝廷是给这个地方法规背书的,弘阁没有驳回进奏院的建议。
毕竟,中央王朝不介意“殖民地”各种疯狂,但很介意“殖民地”疯狂地壮大。
和那些技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当不同,养殖业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真正有所总结的,只有大型牲口。牛马猪样此类养殖是混出头的,家禽养殖也是看天吃饭,固然有土霉素加成,但效果并不明显,该死的时候,也是成千上万的死。
皇帝“巡狩辽东”的时候,沧州出现过规模极其庞大的鸡瘟。病鸡死鸡的确有被焚烧的,但更多的,都是制作成了咸鸡,然后喂到朝鲜道地方土著的嘴里……
高句丽、百济、新罗时代的朝鲜道土著,又有几个人吃过好东西?这玩意儿,当时就成了大皇帝陛下的一个“功绩”。
对李世民感恩戴德的土著,没有一百万,五十万总归有的。
有鉴于此,江汉观察使府是有清晰认知的,养殖业短期内没有太大的意思,只能是农业副产的补充。
只是本地既然有人愿意跳出来组建行会,自然也是有点门道斤两。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田鸡”养殖。
开脑洞的“养鸡”强人是獠寨出身,算是龙昊的堂兄,原本是个种稻能手,但因为张德的缘故,汉阳江夏人看张德喜欢吃黄鳝泥鳅之类的“杂鱼”,一时间风气就跟着起来。
后来江汉观察使府又流露出来一碗“田鸡粥”,“田鸡”也就跟着大火。当年一百多万人口,野外的田鸡哪里经得住这般糟蹋。乃至一度入夏之后,连“听取蛙声一片”都做不到。
别说“田鸡”了,连“水鸡”都摸了个干净。最后搞得大量南昌“田鸡”出口到武汉,而武汉反过来出口“瓦罐田鸡粥”,一来二去,江西诸地的“田鸡”大概都是内心骂娘。
张德初到沔州的时候,本地“田鸡”最大能超过一斤。
从前年开始,野外能有半斤重的货色,就是上上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