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零九章 最近比较烦(1/2)

崇祯皇帝一声宣诏,让整个朝堂上的人皆是心中一凛。

刚才崇祯皇帝语气之中的杀意,朝堂上的众人没有一个人听不出来。

但是现在有什么办法?

有一句老话说的好,有枪就是草头王。

枪杆子在手,谁也别想跳。敢跳,草头王就敢摁死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开国皇帝们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功臣不功臣的,想宰就宰的原因。

可是通常来说,草头王也是要脸的。

但是眼前这个有枪的家伙不要脸京营和新军,蒙古万骑,厂卫,锡伯部的三千铁骑,再加上这家伙收买了军心民心,这就很可怕了。

哪怕是有人胆子长了毛想要造反或者玩什么逼宫的把戏,只要让崇祯皇帝有机会走到任何一支军队里面,或者说有机会出现在街头上,这位爷就能随时把一切都重新拿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要脸不要脸的,谁都拿他没有任何的办法除非先直接干掉他之后另立新君。

但是这种情况基本上也不可能存在。

宫中太监宫女经过一遍遍的梳理之后,再加上崇祯皇帝玩出来的什么安置养老一类的套路,现在想要收买也没得收买,这事儿就更难办了。

来硬的,怼不过,来阴的,厂卫一群鹰犬绝对不虚任何人。

这种情况下还能怎么样,除了老老实实的听话挨刀子悔不当当初推这个暴君登基!

王承恩却是根本没有理会下面一众大臣的神色,打开圣旨之后尖着嗓子念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天子代天牧民,树话。

崇祯皇帝又饮了两杯之后,才淡淡的道:“朕近日来翻看孟子,发现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曹爱卿怎么看?”

曹于汴不知道崇祯皇帝突然之间为什么会问出来这么一句,只得老老实实的拜道:“启奏陛下,正所谓侍死如侍生,孟子的意思便是要求人们对待死去的先人如同在活着时一般的对待。”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却是冷笑道:“朕觉得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活着的时候供奉他们称不上大事,到他们去世后安葬他们才真正是人生的大事。”

曹于汴额头上的冷汗当时就下来了。

崇祯皇帝这么解释有没有错?

没有错,从字面上来理解,确实是这样儿的。

但是真要这么理解,那人们还管自己的父母干什么?等他们死了一埋不就是孝顺了?

依着孟子真正的意思,这句话应当理解为父母在活着时孝顺他们,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在他们去世之后,还能像他们在世之时一般思念、孝顺他们。

可是崇祯皇帝偏偏就把这句话给挑出来了,这是想干什么?

这事儿其实很简单,崇祯皇帝的意图也很明显连衍圣公都被除爵了,亚圣您老人家也别独善其身了,干脆跟着一起倒霉算了。

但是自己身为儒家子弟,真敢这么干吗?

可是崇祯皇帝把自己单独拉出来,还对自己说了这番话,自己能拒绝吗?

能拒绝。但是拒绝之后,自己就必须死。

这种事儿要是传了出去,崇祯皇帝的名声怎么办?

像这种毁名教根基的事儿,就算是眼前的这位爷向来不在乎名声,其他人也不会允许自己活着吐露一个字儿。

尤其是厂卫的鹰犬。

这几天在诏狱,自己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锦衣卫卫是如何执行皇帝的吩咐的这么多天,没有任何一个人开口或者暗示自己行贿,除了关着还是关着。

那些被拉出去处置掉的不用提,证据很明确,谁也说不出什么的。

剩下的这些连自己在内一共二十九人,都是没有证据证明自己贪腐害民的。

连向来名声如粪土的锦衣卫都没有任何一个人索贿,那么崇祯皇帝对于厂卫的掌控力,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鹰犬会让自己活着出去败坏崇祯皇帝的名声?

越想越怕,曹于汴额头上的冷汗流的就更快了。

只是崇祯皇帝却不管曹于汴心中在想着什么,又接着道:“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这也是孟子说的罢?

可是朕对待百姓仁不仁?可是百官仁否?”

曹于汴对于这点是心知肚明的。

哪怕是自己觉得崇祯皇帝再怎么操蛋,再怎么肆意妄为,再怎么把自己这些正人君子当小人看,但是崇祯皇帝对于百姓当真是极好的。

不管是登基之初的永不加赋诏,还是后来陕西的大旱,甚至于因为林丹汗叩关而在草原上进行的报复行动,其实都说明了崇祯皇帝对于百姓的重视。

这样儿的皇帝再怎么说,在民间的风评之中,一个仁字是跑不了的。

可是您不能光对那些百姓仁啊,我们这些正人君子呢?

是,我曹于汴也承认,有些人不知好歹的贪,可是我没贪啊。

连我辞个官您老人家都能给弄的牵连九族,这跟仁能扯上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趣阁 . www.biqugse.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趣阁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