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小二陪笑道:“公子爷恕罪,小店没有那些散碎的宝钞,止有话?
早就打折他两条腿了!
但是现在不成了,这小吏对谁都这个鸟样儿,不单单是针对自己,告到官府也没有用,有火无处发。
气哼哼的回了醉仙楼之后,许成顺黑着脸吩咐自家掌柜的道:“传话儿下去,以后有拿宝钞来结账的按正常银子给结,但是这宝钞尽量少往外出一些。”
掌柜的陪笑道:“老爷,宝钞这东西可就是纸啊,用来纳税也就算了,放在自个儿的手里太多,可未必是什么好事儿吧?”
许成顺黑着脸道:“爷怎么吩咐你就怎么去办!”
许成顺不傻,通过今天兑换宝钞时那一堆堆几文钱小面额的宝钞就已经猜到了以后必然是宝钞的天下。
银子虽好,可是毕竟不如宝钞这东西方便,民间认不认的无所谓,只要官府能认可这玩意的面值用来交税就行了。
什么时候要是能出些千两面值的银票就好了!
随着许成顺的感叹,这些一文两文的宝钞开始不断的被京城的一些小商户们兑了出去。
锦衣卫的大爷们说了,去银行出来这些宝钞直接拿回来交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管理费一类的,都是没有火耗的。
对于锦衣卫的信誉,大明的民间还是普遍认可的说杀人全家就杀人全家,从来不失信于人。
而随着有了第一个兑换并且成功拿着宝钞交了税的小贩可能也就是十几文钱的所谓摊位管理费之后,这些小面值的宝钞就算是火了。
然而这种火的情况也仅仅是限于小商小贩们拿来缴纳税或者干脆称之为卫生管理费和摊位管理费一类的东西,并没有正式的开始流通。
真正让这玩意流通起来的还是锦衣卫拿着银子换了小面额的宝钞然后去这些商户那里消费一些之后,这玩意就正式流通起来了。
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操蛋。
锦衣卫拿着以文为单位的宝钞去消费,商户们没有谁胆子上长毛了敢拒收。
而且收下这些宝钞还可以拿来交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正好还省了火耗。
但是超出了这些费用的宝钞该怎么办?
别说是等着下个月再用,因为锦衣卫的大爷们现在没有人谁是使用银子的,已经全部使用宝钞了,包括宫中采买太监也是如此。
这就意味着每家商户收到的宝钞会远多于需要缴的税或者其他费用。
本着不想把风险砸到自己手里的原则,很多人就试着拿着宝钞去兑换成银子,哪怕是损失一些铜板也在所不惜。
原本以为很麻烦的事情到了所谓的银行后却是很容易的就兑换了,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刁难,也没有想象中的麻烦。
如此一来,有些胆子大的就敢在自己手里多握着一些宝钞,然后市面上的宝钞渐渐的又有不够用的趋势。
但是没有什么卵用,根本就不懂经济学的崇祯皇帝虽然说见识上比他哥那个木匠要多一些,可是论到宝钞这玩意,还真不一定比木匠强。
胆子不够大的崇祯皇帝干脆决定国库和内帑有多少银子就发多少的宝钞,面值混杂着来,就算是郭允厚多次表示宝钞可以再增发一点儿也绝不多发。
后果就是民间的宝钞始终处于一种差不多,但是总显得不够用的局面。
因为宝钞的事儿,南直隶的一众大佬们头一次无比蛋疼的上书崇祯皇帝,要求南北一视同仁,不能可着北方优先。
正德之前朝廷发行出来的那些宝钞大概,也许,差不多是等同于废纸的,但是崇祯朝的还一样么?
明显不一样啊,首先就是朝廷这边是把宝钞当成真金白银来对待,民间对于宝钞的信心自然会多一些。
而商业盛行的南方,尤其是南直隶和松江府那些个地方,对于这种事情的嗅觉更是灵敏。
然后南方的商人们就感觉委屈。
南方是不是大明的南方?我们这些人是不是皇帝的子民?
凭什么宝钞先在京城发行,南方没有?南直隶莫非不是大明的京城?
只要你朝廷认可这玩意,你不发个几万万两出来,就那么几千两是恶心谁呢?
凭什么这种好处都让京城的人占了?
南方的大商户们比起北方的商户们更会玩,干脆把对于宝钞的需求传达到了南直隶的户部和内阁。
总之就是一句话,南方是大明的南方,宝钞这种方便的东西不能光让北方佬们占便宜!
对于南方的反应,崇祯皇帝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些孙子们想要玩假钞!
但是转念一想,崇祯皇帝又觉得不对劲。
如果说早先的话,这些混帐东西可能还有那个胆子,现在说他们有那个胆子,就纯属于搞笑了。
就像是南北榜案一样,那是朱元璋笼络北方仕人玩出来的手段,如果最开始跳的是南方士子你试试结果会如何?
最近的典型就是东林党和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