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告状是不可能告状的,这辈子都不可能靠着告状来替自己出气。
毕竟都是军中一脉,尤其是崇祯皇帝把五军都督府跟内阁彻底弄成了两条路之后,原本文官出身的南居益就跟朱燮元一样,被划到了五军都督府的军事系统中。
而长时间带兵的南居益心里自然也清楚,军中丢了面子靠告状是行不通的,别说上司瞧不起,连自己的手下人都会瞧不起。
军中信奉的是拳头为大,谁拳头硬,谁说话就硬气,比如这次郑芝龙抢先干掉了荷兰人跑来大琉球支援的舰队,郑芝龙就比南居益硬气,还派人到南居益跟前秀了一波。
现在南老头要是跑去告郑芝龙装逼,唯一的可能就是五军都督府责备郑芝龙几句,然后再把南居益调去坐冷板凳,根本就没有第二种可能。
但是南居益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在天启年间水师装备落后兵员素质差劲的时候能靠着蚁海战术把荷兰人给玩到投降退走,怎么可能会忍下被郑芝龙欺负到头上来的恶气。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
东海舰队到了福建以后离着大琉球的距离可比南海舰队跑到吕宋去砍人近多了。
先干掉大琉球的荷南蛮子,再跑去吕宋打着帮助郑芝龙干掉佛朗机蛮子的名头去炫耀一番,这种装逼手段可比郑芝龙这么简单的装逼有深度多了。
南居益手下的大小头目们在回去跟手下马仔研究怒怼荷南人的时候也是把事情挑明了:“这次让姓郑的骑到头上来了,不能忍!必须得怼回去!”
对于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的这些个破事儿,崇祯皇帝根本就不怎么在意,颇有些任由两支舰队斗争的意思。
自古以来的军队不就是这德性么,哪怕是到了后世天朝,种花家的军队还互相看着不顺眼呢谁都认为自己的拳头大,竞争就是这么产生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不过这种竞争只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是好事儿,而崇祯皇帝有绝对的信心,在自己没有挂掉以前,随便这些家伙怎么作妖也作不出大问题来。
但是现在的崇祯皇帝显然没有心情理会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互相较劲的问题,以后还有北海舰队和西海舰队外加新明岛舰队,关注这几大舰队撕逼的话,自己也不用干别的了。
现在有比这两支舰队更让自己操心的问题。
因为在正月里南京城地震之后,七月份云南也跟着震了一波,接着在快到年底之时,四川不甘寂寞的也跟着震。
关键是地震没问题,卫所士卒们拉出去救灾还是可以的,朝廷又不缺银子,赈济,搞不好哪天就会传来荷南佛朗机蛮子们被宰杀干净的捷报。
好处多而没有威胁,这种情况下再搞禁海就有点儿太扯犊子了。
对于知情识趣的傅元初提出来开放福建海禁的提议,崇祯皇帝自然是大为心动。
一直反对开海的东林党已经凉了,喜欢搞武力抗税便顺反对开海的复社也凉了,现在福建仅有的几个海关眼看着就有些不太够用了。
倒不如多开放一些?
然后崇祯皇帝就把这个问题扔到了朝堂上面南京的朝堂。
因为崇祯皇帝之前就吹过牛逼说要在南直隶等着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的捷报,所以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回京,而是留在了南京。
现在就看看南京内阁和八部的大佬们是怎么想的。
南京的大佬们显然对于京城工科给事中傅元初的提案很头疼当初用来反对开海的理由都被解决了,已经找不到再反对开海的理由。
但是,这些理由都是拿出来给皇帝看的,而不是真正的理由真正反对开海的原因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姓傅的自然是无所谓的,远在京城的这家伙在南边没什么关系,海上的好处自然也是捞不到多少,开海禁海对于他来说根本就没有半点儿影响,反而会在陛下那里落下个好印象。
但是大家伙儿的身后呢?哪家没有海上的生意?哪个背后的情况不是盘根错节?
真开了海,大家伙儿还能像现在一样吃的满嘴流油,连贪污这种事儿都不用干?
没错,就是这么搞笑,南京有路子的诸位大佬们现在基本上没有几个会贪银子的,反正都不缺银子,没必要把自己弄成稻草人。
贪的都是下面那些没有路子的小官员,死的也是他们。
但是问题也出在这儿了。
大佬们有路子自然不用贪,但是大都不想开海,反而希望继续保持海禁,最好海禁再严格一些就更好了。
下面没有路子的官员们却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反正都捞不到好处,就算是捞到的,也是上面大佬们手指缝里流出来的那仨瓜俩枣儿的,根本就吃不饱,对于是不是开放海禁自然也就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