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回家探亲的台湾老兵和旅外华侨如过江之鲫。某天,长江南岸的一座不知名的小县城——雷州迎来了一行旅美的华侨,确切地说是老中少的一家三代。
与其他归侨访亲拜友狂发洋落儿杯盘狼藉觥铸光错花天酒地不同。这一行人一不访亲拜友,二不充阔摆富。更令人吃惊的是所带行李除了个人换洗衣物,居然全是祭祀用品,而且数量之多令人咋舌。负责接待的人不禁嘀咕——这一行人难道要祭祖上十八代祖宗。
下榻雷州县城的第二天,太阳刚刚在山边露出红红的大圆脸,一行人在县侨办接待人员的陪同下进了山,沿着羊肠小道爬过数座大山,步行数十里山路之后,在老华侨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一座朝南的山坡。但见草丛中整齐地排列着数十个小土包,土包正前方向上都搁着一块大小不等的石头。
老华侨看到这些小土包,浑身一颤,俯下身仔细扒拉着石头上的泥土,石头上露出几个汉字和一行数字。
“不错,不错,就是这里。二蛋、铁牛、富贵、狗娃……我来看你们了。”老华侨喃喃地站起来,“啪”地行了一个标准而又庄重的军礼。礼毕又开始张罗其他人:“快、快,把东西都给摆上,上香、放鞭炮,上酒点烟。”
老华侨的儿子钱如潮问:“爹,带了这么多东西来,摆哪儿呀?”
“看见这些土堆了吗?这些都是你爹的老兄弟,都是陪你爹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是你的叔叔伯伯,每一个坟前都要摆上,一个都不能少。然后大家伙都动手,归整归整。”老华侨钱弢边说边流出了眼泪,“一转眼就是几十年,几十年没见,不想却荒废如此呀,老哥呀,有愧呀。”
不一会,每个坟上的祭祀用品都已摆好,钱弢叫过儿子和孙子:“你们几个过来,把老土匪也葬在这里吧?”
“爹,怎么葬,你就这样把爷爷葬在这吗?我们什么也没准备呀?”钱如潮大惑不解。
“这不是有样吗?用铁铲挖个坑、填点土,整块石头弄几个字就行了。有这么多老兄弟陪着老土匪就知足了。要是真有阴曹地府,老土匪有这么多兄弟照着阎王老子也要怕三分,还需要我们为他们操什么心。以后我要死了,你也能把我葬到这,也这个葬法,我也就高兴啰。”钱弢看着儿孙们忙开了,坐在地上发呆。
“钱老先生,这石头上的字是什么意思呀?”县侨办一位负责接待的女士一边帮着清理坟堆上的草一边问。
“姑娘,这里埋的都是默默无闻的英雄,我们民族的英雄。你看这里刻的‘孙二蛋,36-19400421’,意思就是这坟里埋的人叫孙二蛋,毙敌36人,1940年4月21日牺牲。”
女士一听毙敌36人心里一惊:“毙敌36人?毙的是什么敌?”
“这些人都是死于那场该死的、漫长而又残酷的战争,毙敌当然是指的杀死鬼子。”钱弢用颤抖的手点燃了一支大烟斗,心情沉重地坐在地上抽着烟。
“毙敌的人数正确吗?”
“肯定不正确,只少不多。”钱老先生惜字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