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我要直捣黄龙府
不光是多尔衮这边遭受到了压力。
连济尔哈朗这边也不好过。
相比起来,济尔哈朗的用处是最小的,只需要牵扯住山海关到蓟州一线的守军即可。
哪怕是多尔衮传来急信,让他绕开蓟州军,抄朱由检屁股。
也只需要越过区区两万人守卫的蓟州一线即可。
可问题是他对面的明军太勇了!!
仅仅千把人,就敢跟他出城浪战。
而且作战起来极其诡异,济尔哈朗敢发誓,那是他见过最邪门的部队。
个个悍不畏死,越战越猛,仿佛没有体力上限,受伤了还能一边打一边救治,兵甲都现场修。
那一场战斗,他投了四个甲喇,才堪堪将那一千人击退。
自身折损近千人,却只留下了不足百具尸体。
山海关沿线就这么长,蓟州军守住山海关外三十里,他根本无法越过去。
如果绕远路,又要多浪费四五天时间,很可能贻误战机。
所以现在济尔哈朗格外纠结。
如果按照济尔哈朗的意思,他很想做做样子,表示越不过山海关,无法支援代善。
最好让多尔衮一系全部折在明朝腹地!
他是皇太极的坚定拥护者,在皇太极死后,便是他一力支持豪格为帝,让现在的皇帝福临为太子。
算是皇太极一系的领军人物。
奈何在政治斗争上,还是比不过多尔衮,才造就了现在他和多尔衮共同辅政的局面。
说是二王辅帝,其实早在多尔衮拿下两黄两白旗之后,便成了多尔衮的一言堂。
从军事安排上就能看出来,皇太极一系能拿出门的,就只有豪格和济尔哈朗。
然后豪格便被安排粮草运输,而他济尔哈朗则被安排到山海关喝西北风。
一旦多尔衮计策成功,那拿下北地的功劳便和他们豪格一系一点关系没有。
那多尔衮一系的威望在关外将如日中天,便是搬师之后自己上位都无不可。
济尔哈朗完全有理由可以坑死多尔衮。
但他还是没有这么做。
无他。
别看他们女真现在如日中天,入中原大地都和跑马一般轻松。
但底子还是太薄了。
一旦多尔衮和多铎被明军围住,损失不是一般的大。
只要折损超过四万人,那对于现在的大清朝来说,简直是场灾难,没有十年根本缓不过来。
他和多尔衮是政治敌人不假,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便是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使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部族受损!
也正是因为如此,多尔衮才会如此放心将后勤交给豪格,将退路交给济尔哈朗。
大军南下,既为大清扩土开疆,又能树立声望,还能转移政治压力。
济尔哈朗都不得不佩服多尔衮的政治敏锐性。
可以说满清现在到处都是漏洞,随便一个漏洞被破开,都能使这个新声朝代万劫不复。
但凭借强盛的军力,外加多尔衮这代人一致对外,一心为公的心态,硬生生将所有漏洞都按压在了帝国之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盯着烛火,济尔哈朗思索了一夜。
也没想到两全之策。
最终决定,还是率军绕路而行,虽然耽误四五天,但能保证大军的战斗力。
如果和蓟州军开战,损失有多大暂且另说,便是战事要持续多长时间,济尔哈朗就没底。
他无法确定那种邪门的军队,在蓟州军中还有多少。
正当准备下令之时,一则来自张家口的急信,将他的计划彻底打乱了。
而且济尔哈朗还没看,便知道十万火急。
因为急信是信鹰传来的。
在这个没有远距离通讯的年代,一般涉及军事机密等信息,还是依靠传令兵千里传递。
而信鹰是独属于蒙古的传递方式,在科尔沁部归附之后,才被满清习得。
因为不稳定性,往往一封信要写上几十封,一起放飞,这样不管有几只能到,总能把信息传到。
但也有可能导致敌军截获,所以除非十万紧急,不然绝不会用信鹰传递。
济尔哈朗连忙从亲卫手中接过信筒,展开看去。
上面只有一句话。
“南帝军五万熬战于飞狐岭,察哈尔叛,速援!”
仅仅扫了一眼,济尔哈朗便当即下令,“击鼓聚将,大军即刻造饭!”
随着亲卫将军鼓敲响,济尔哈朗的心情也沉落谷底。
以他对代善的理解,除非局势已经危险到一定程度,否则绝对不会发信求援。
虽然济尔哈朗没想明白,区区五万明军外加个察哈尔部两三万骑,是怎么将代善二十万大军逼到这个程度的。
但他还是决定第一时间出兵救援。
很快,镶蓝旗下的甲喇、固山章京们便匆匆而至。
镶蓝旗总共有两万九千人,总共95个牛录,分为四个固山十九个甲喇。
还有豪格支援的一个固山,由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带领。
所以眼下济尔哈朗总共有三万六千人。
得力大将并不多,也没有什么谋主。
因此他能商议的也只有两个人而已。
一个是阿巴泰,另一个则是号称大清第一巴图鲁的鳌拜!
尤其是后者,济尔哈朗格外看重。
而鳌拜也争气,一路连战连胜,无论什么战事都一马当先,升迁频频。
见众人坐定,济尔哈朗便开门见山的说道,“礼亲王将南朝皇帝困于飞狐岭,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速速整顿兵马,携十日粮草,巳时出关,直奔张家口!”
话音落下,堂内一片哗然。
他们都以为这次的战事跟他们没关系呢,都做好在山海关收拢点东西,好回关外享受去了。
没想到竟然还能碰上擒杀南朝皇帝的好事。
一个个眉眼间顿时露出激动神色。
济尔哈朗没搭理众人反应,继续开口。
“阿巴泰!”
听到呼唤,阿巴泰当即站出,单膝跪地。
“命你率部出战蓟州军,要大张旗鼓,大造声威,引明军主力后即刻退守山海关,不容有失!”
“嗻!”
“鳌拜!”